• 往返京冀的“科技候鸟”
  • 发布时间:2017-08-21 15:24
  •   渤海之滨秦皇岛,有座全市闻名的数谷大厦。名气大,并非因为这栋楼美轮美奂,而是因为十五层高的大楼里,工作着十多位中科院研究员、三十多位博士。中科院十几个院所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在这里完成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产业化落地。

      大厦9层,来自北京的丁琳是数谷头一批“住户”。他执掌的河北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仅4年,去年创造了约3000万元的营收。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来到津冀地区转化。2013年,43岁的丁琳从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转型成了总经理。由于看中秦皇岛的转化成本优势及逐渐凸显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公司确定将“家”安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几乎同一时间,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刘禹、杜华明也入驻了数谷大厦,成立了中科百捷,与丁琳成了楼上楼下的邻居。

      频繁往返于京冀之间,这群入驻数谷大厦的中青年,管自己叫“科技候鸟”。

      北京的科技成果想在京外转化落地,人才是关键。但公司注册成立那年的毕业季,丁琳到北京招兵买马,却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在白石桥附近的一场大学生就业双选会上,奔着“中科院”名头来的人不少,简历收了厚厚一摞。可是,一听工作地点在秦皇岛,学生们扭身就走。

      北京的大学生没招来几个,丁琳想了个“曲线救国”的法子,“北京学生不来?我们从河北当地招。人才专业不对口?边干边培养!” 招聘河北当地人才、结合需求培养对口人才——这不仅为丁琳团队解决了早期人才缺口,也成了所有北京科研院所完善当地创新生态的绝佳途径。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一大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公司聚集,以及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成立,曾让丁琳苦恼的人才难题正在缓解。如今,来公司应聘的,除了河北当地的大学生,还有不少来自京津的优秀人才。

      不过,起步阶段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总是风险重重。依托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科研技术,中科百捷自主研发了一套能源感知与节能系统。可是,在大规模测试的关键环节,他们犯难了。

      由于成立时间短、没有太多有说服力的应用案例,在客户招标时,几乎没什么公司愿意给中科百捷做“小白鼠”。“在北京,我们最多在二三十平方米的一两个房间里做小试。那里寸土寸金,做大规模应用测试,想都不敢想。”杜华明回忆。

      正当杜华明苦苦思索如何“破冰”时,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找上了门。不仅为公司提供了一笔启动资金,还将整栋数谷大厦拿出来,作为中科百捷的大规模测试场地。

      经过一番努力,建筑面积数万平方米的数谷大厦节能改造顺利完成,中科百捷也完成了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华丽“首秀”。在此后的项目竞标中,中科百捷愈战愈勇,业务逐渐拓展到唐山、大连等地。

      春节假期刚过,丁琳便驱车奔波于秦皇岛和天津两地,因为公司马上要在天津设立一个全新的无人机培训与服务基地。这家依托北京科研技术、河北转化落地的公司,将为京津冀乃至全国客户提供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支持。

      走出去海阔天空。在秦皇岛、保定、曹妃甸、滨海新区……与数谷大厦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创新上演着“多城记”故事。努力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正通过“科研大脑在京、产业转化链条延伸至津冀”的模式,开拓出广阔的新天地。

      以强化辐射带动协同创新

      京平

      北京研究员落户秦皇岛,越来越多“科技候鸟”频繁往返于京津冀之间。三年来,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来到津冀地区转化,京畿大地洋溢着协同创新的火热氛围。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