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靠一座燕山山脉,同饮一湾滦河水,京津冀山水相连,百姓休戚与共。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京津冀三地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和跨区域资源配置方面,开启了由浅及深的合作,三地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而三地百姓最关心的三大民生大事——教育、医疗、养老,3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育深度共建
随着首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深入,名校下乡逐步从简单的挂牌子,向管理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学活动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了首都教育整体水平。据统计,截至目前,本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43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00所,增建城乡一体化学校65所,名校跨区办分校数量已超过百所。从2015年起,北京已推动部分高校在郊区建立起新校区。
优质教育资源进郊区,带动郊区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效应正逐步向河北、天津延伸。去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北辰区、河北省廊坊市签署了三区(市)教育联盟合作协议,促进三地教育资源共享。该教育联盟是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发展落地的一项重点内容。三地将在课题与政策研究、干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改进、校际间均衡发展等方面推进区域合作,三地学校的学生将同上优质课,5年内推出1000节示范课。
据统计,目前,市、区两级与津冀共签署教育合作协议21个,实施合作项目30余个。组建了京津冀地区4个高等教育联盟、2个协同发展研究机构、3个特色职教集团,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去年9月顺利开学,北京五中、八一学校、史家小学廊坊和保定分校建设有序推进。
名校名师下乡引来生源回流
刚刚过去的农历新年对于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执行校长黄春来说格外不同。在北京工作的十余个年头里,这是他和家人第一次来到距离市区30公里外的房山长阳过春节。
2014年,借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东风,北京四中在长阳建起了分校。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黄春和部分老师成为首批举家搬迁扎根房山的教师。
在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教学楼二层,有一处由两个书架和一张书桌组成的开放式办公区——黄春工作室。黄春每周都会在这里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习。黄春说,从北京四中的教学处副主任,到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执行校长,他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水平,还有北京四中“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人与人相互影响,积极的影响就是教育。“在这种平等、开放、自由的环境下,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距离,我把私人藏书放在书架上供他们随意翻阅,和他们面对面讨论,学生们还可以把想法和建议写下来传递给我。”黄春说。
在校园里,随处可见这样开放式的区域,人人都可以使用。学生们在读书角阅读和自习、老师们在开放式工作区备课和批改作业、学生干部在团委学生会工作室组织活动……让学生和老师都能看到身边的人如何读书、学习、工作,从而互相带动和影响。
如今,黄春带来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不仅体现在校貌上,还包括管理模式、课程设置的突破。这一点感触最深的要属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老师了。该校图书管理员王永红告诉记者,图书馆是全开放式的,图书多达5.2万册,采取的管理模式就是由学生们组成的图书馆志愿者协会进行日常管理。他们每天来图书馆按顺序摆放图书,维护图书馆环境,同时带动了其他学生自觉保持图书馆的干净整洁。
名校在郊区建分校,让更多郊区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由北京四中派驻执行校长、教学顾问进入分校;每个学科在本校均有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学科建设;每名教师在本校都有一对一的师父,并每周一天到本校进修学习,参与教学研究;每周本校名师到分校给学生们开设讲座;分校学生与本校学生共同组织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