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河流,从河北流至北京,最后汇于天津海河,注入渤海。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三地文化也如同这条河流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脉传承、源远流长。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三地文化共享共建,打造出一个没有边界的舞台。
立潮头:首都搭建大舞台
鸡年正月初二,石家庄京剧团副团长赵玉华第二次缺席坚持了十几年的家庭聚会,坐上高铁赶赴北京。
从2016年开始,中山公园音乐堂连续两年在春节期间举办“京津冀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赵玉华两年都受邀参加,今年她唱的是荀派经典戏《红娘》选段。
石家庄京剧团到北京演出的机会非常少。赵玉华唱了四十年的戏,几乎没和剧团来京演出过,大部分时间,她都和同事在简陋的乡下舞台上唱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出台,机会一下多了起来。2015年她来北京演出两次,2016年来北京三次,还去了天津十次。频繁来京演出对于艺术上早已成熟的赵玉华是锦上添花,但对与她同行的年轻演员而言,却是难得的成长机会。“这里有更好的舞台、更好的观众,所以每个年轻演员都特别珍惜来北京演出的机会,每次都要提前很久排练。”赵玉华说。
北京京剧院前副院长周铁林是“京津冀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的组织者。他说:“以前三地京剧人虽然也互有往来,但总体上是一盘散沙,如今有了亲人的感觉。”今年5月,他还将在国家大剧院组织一个三地京剧人都参加的演唱会。“以后这样的演出会越来越多,北京的舞台也是天津、河北京剧人共同的舞台。”
聚在同一个舞台的不只是京剧人,过去三年间,北京搭建的大舞台让三地文化界比以往都聚得更多。
2014年4月,“三地同唱盛世曲,携手共筑中国梦”河北梆子优秀剧目三地巡演活动在京举办,七台经典大戏和一台名家名角演唱会,拉开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序幕。随后,天津、河北又先后举行三地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
2015年6月,“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荟萃了三地近70个非遗特色项目,邀请百余名传承人来京进行现场技艺展示。天津的“面人汤”“风筝魏”,河北衡水内画鼻烟壶大师黄三等人与北京非遗大师并肩亮相。
2016年10月,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交流汇报展演在京举行,这是几十年来三地四校第一次聚在一起,探讨艺术职业教育。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一直为教师资源贫乏所苦,院长范恩源在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交流中发现,北戏引入许多优秀演员进入教学领域。他说:“这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回到天津后,我们也向天津市主管部门提交了同样的申请。”
天津时调《老来俏》、河北吹歌《顶嘴》,还有京剧《虹桥赠珠》……今年1月,连续举办多年的“我爱北京——市民新春联欢会”在北京喜剧院再度上演,但参与表演和观看的却不只是北京市民了,京津冀三地民众同聚一堂、同庆新春。
巧织网:北京优势辐射津冀
“这一排我已经全都看完了。”10岁的小读者沛林指着绘本书架最下面一排谢尔·希尔弗斯坦、李欧·李奥尼等世界著名儿童文学家的作品,自豪地说。
沛林家住廊坊市固安县城,这个寒假妈妈经常带他乘坐公交车赶到固安县永定河孔雀城里的幸福图书馆看书。虽然这家公益图书馆规模不大,但名声在外,门口挂着首都图书馆分馆和河北省图书馆分馆两块招牌,从硬件到软件也完全按照首图的服务标准来设计。
这家图书馆就是三地文化主管部门签署《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后,首图和河北省图书馆改进公共阅读服务模式、扩大辐射服务群的创新之举。首图党委书记肖维平介绍,未来首图还会尝试将“幸福图书馆”纳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网络,实现“在固安借书到北京还书或者在北京借书去固安还书”的设计。